搬家后法桐还好吗?
昔日,它们为“绿城”称号立下汗马功劳;
今天,它们为郑州城市建设默默“隐退”——
三伏天的阵阵热浪来袭,走在路上的行人叫苦不迭,不禁怀念起人民路上曾绿荫如盖的法桐(学名悬铃木)。近年来,郑州市因地铁施工、环路建设、城市拆迁,迁移了大量法桐,然而它们一直是郑州人心中的牵挂。搬家后的法桐过得还好吗?7月29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本报记者栾 姗
黄河大堤是“新家”
沿着花园路一路向北至花园口黄河游览区,上黄河大堤后拐了几个交叉口,才找到了大河苗圃——郑州市被迁移树木的新家。这里没有篱笆和墙,没有号牌,有的只是略显寂寞的树木和不知名的野花野草。
“这就是从人民路上迁移过来的法桐,有4棵被移植到金水路上,2棵没有存活,其余31棵都在这里。”顺着养护人员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这些法桐树身上隐约刻着“人民路迁”的标记。它们大多数都长出了浓密的绿叶,偶尔有几棵树干暗黄,树叶稀疏。
根据大河苗圃提供的数据,这里为城市建设而迁移过来的树木有千余棵,品种有法桐、雪松、重阳木、白蜡,来自人民路、中原路、经八路、三环路等路段。其中,有109棵的树龄都在30年以上,这些树中以法桐居多。
在此终老不回迁
沿着大河苗圃里的田埂小路一路走过,记者看见个别法桐断根枯桩。大河苗圃的养护员黄海说,“树挪死”的说法虽然夸张,但移植来的树木元气大伤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树,本来就有些病根,在新的环境里一时不能适应,就没能活下来。
当初迁移的时候,不是说还会迁回去吗?黄海对此表示,这似乎不太现实。迁移后法桐虽然能活下来,但毕竟元气大伤,很难恢复当初那种枝繁叶茂的生长形状;再加上树龄太大,有断枝、倾倒而伤到行人的危险,已经不适合做行道树。“一些树龄在10年左右的,会被移植到新建游园去做景观树。其余的,大概就会在这里‘终老’吧。”
养护员的话,让人联想起“晚年”这个词。如果回迁真的不现实,那只能希望,留在这处“养老院”的老树们,都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吧。
绿荫只待成追忆
郑州市从1956年开始大量种植法桐。上世纪80年代,郑州市以35.25%的绿化覆盖率位居国务院公布的全国317个城市前列,从而赢得“绿城”的美誉。郑州荣获此等殊荣的“大功臣”就是20条主干道和支路两侧的法桐,当年的它们排列整齐、树冠茂密、枝叶如伞,给全国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抹绿色,只待成追忆了。”退休职工丁申侠说,随着城市的扩建,越来越多的法桐消失在视线中。2007年,法桐被定为郑州市市树。据悉,目前郑州市区大概有30万棵法桐,仅占行道树总数的30%,与法桐“市树”的身份似乎不太相符。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苏金乐说,法桐等树木为城市建设而迁移,其实是城市规划不合理造成的。城市规划要有胸怀百年的气魄,如果目光太短浅,路边的树木就要跟着遭殃,最好一次到位,避免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双重浪费。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