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工汪海军的读书生活
学车热线:400 092 9988
周日,杭州西城广场新华书店,等待结账买书的人排起了长队。汪海军一身绿色工作服,脚上一双蓝色塑料拖鞋,站在其中有些惹眼,“你看,这儿和我们老家就是不一样,他们重视教育和文化……”
这是汪海军来杭州打工的第9年。44岁的他,是一名普通的搬家工人,租住不到10平米的农民房,每个月3000块钱收入,主要用来供两个儿子读书。可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打工者,每个月要读5-10本书、每个星期要去三次图书馆、几乎每天去一次书店。
“读书能让一个人灵魂高贵。”汪海军有个心愿,将来回老家建个公益图书馆,让父老乡亲也能分享读书的喜悦和能量。
给自己的书
对搬家工汪海军来说,他上班之外的行动轨迹是由一个“不规则三角形”构成的:以骆家庄的住处为中心,往南走是西城广场,里面有一家新华书店;往北走是求是小学,对面小路上有一家枫林晚书店;东南方向是古墩路文二西路口,杭州图书馆西湖区分馆位于此地。读书、看报、听讲座,汪海军的生活就围绕这三个点进行。
发现这块“风水宝地”是在9年前。那一年,35岁的他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从老家安徽亳州来到杭州打工。走出城站火车站,第一站是去大关的人才市场,之后就跟着招工单位到了城西。
“农村人没文化,就是有力气。”聘用他的搬家公司,包吃包住,每个月工资1000多块钱这比在老家种地一年挣得还多,就这样,他在杭州安顿下来。
熟悉这个城市,是从走路开始的,休息的时候,他喜欢带着地图在附近逛逛,位于西城广场的新华书店,就在无意中被发现。
“那么多书,那么多人,真热闹!”汪海军不是没进过书店。因为父亲早逝,读完初中他便开始帮家里种地,偶尔也会去野外采点药材拿到县城去卖。县城离家四五十里地,还有方圆百里唯一的新华书店,拿着卖药材的钱买一本书,这是让少年的他最快乐不过的事。
西城广场的书店在杭州不算大,却还是让他有些惊讶:面积是县城书店的两倍,书的种类多、时间也新,还有人拿着书坐在地上,自然得像在家里。“不花钱也能看书?”汪海军一下就爱上了这个地方,打定主意要经常来。
没想到,后面还有惊喜在等着他。几个月后,汪海军发现新华书店附近还有图书馆,北边还有一个民营书店,专卖一些给大学教授看的书。于是,他给自己规划了时间:下班吃好饭先去图书馆,晚上8点15分闭馆再去新华书店,等书店9点45分关门再回家。如果是休息天,就去枫林晚转转,看看不同类型的书,运气好的话,还能赶上一场公益讲座。
给城市的记录
因为爱看书,汪海军对这个城市的观察方式,也和其他打工者不太一样。他有一个本子,随身带着,时不时就写一些见闻感受:
5月4日,浅水湾客户竟有80多箱书,要搬到6楼,想想就可怕,但我内心还是喜欢的,我想,此人到底是干啥的呢?
6月10日,图书馆是一座神奇的陈列大厅,在这个大厅里,人类的精灵都像着了魔一样,等待我们用咒语把它们从睡梦中解脱出来。(摘自《去图书馆约会》)
7月5日,杭师大搬迁,遇到好多好老师。黄岳杰教授和洪治纲院长送我几本书,有《文学回忆录》和《在美的王国轻轻呼吸》……
“你看这些书,大部分是别人送的。”汪海军的住处,不足10平米,凡是有点空余的地方都摆满了书。送书的人,都是搬家时接触的客户,其中不乏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和社会名人。杭州人爱看书这是汪海军总结出的经验,每次搬家,几十箱上百箱的书都见过,这也让他看到了农村难以企及的地方。
在这些爱书的陌生人中,汪海军还体会到城市温暖的一面。因为常去书店,他和一位老先生混了个面熟,后来知道对方是省书法家协会的成员,就拜托他给村里的养老院写一幅字。老先生很爽快,一口气写了“松鹤苑”和“上善若水”两幅字送给他。
读书也让汪海军有一种难得的乐观向上。
比如大热天搬家要上六楼,别人都喊累,他却想幸亏不是七楼;再比如真要上七楼,他又会想,这家人不错,高一点也无妨;前几天他遇到一个客户,因为前期沟通不畅延误了时间,对方拒绝支付费用。“双方都有责任,迟到总比不到好”汪海军耐着性子沟通,最后顺利拿到了钱。
“书看得多,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不一样了。”汪海军认为,自己的很多想法,都是从书里体会来的。
给儿子的信
作为一个“书痴”,汪海军看的书很杂,历史、政治、名人传记都有涉及。不过,他最爱的还是教育类他想做一个好父亲,学学人家怎么教育孩子。
汪海军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明明在青岛读大二,小儿子昌昌在老家上高二。外出打工这些年,他与孩子一年最多见两次,平时除了打电话发短信,还有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写信。
“过去有《傅雷家书》《左宗棠家书》《曾国藩家书》,现在有一本叫《我的事业是父亲》”。觉得写信更有影响力,汪海军带着纸笔走进邮局。最早的时候,他给两个儿子各写一封,大儿子考上大学后,就主要给小儿子写,每个月都有1-2封。
信里说些什么呢?汪海军说,主要是一些生活感悟和书里看来的道理。他并不要求儿子成绩出众,成名成家,他也不需要儿子回信老家邮局太远,寄信很不方便。他只希望,薄薄的信笺能给孩子打开另一扇窗户,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做一个善良的人。
收获是不经意到来的。两年前,明明考上大学,从杭州去青岛那天,汪海军赶着上班,送儿子去车站的工夫都没有。晚上回来,出租屋小小的桌子上压了一张纸,那是明明给父亲写的第一封信,A4的白纸,正反两面都写了字。
“他说会照顾好自己,让我们不用担心,还说我这么辛苦,他都看在眼里。”儿子能说出这样的话,作为父亲的汪海军,怎能不感到幸福?
今年夏天,小儿子昌昌又来到杭州和父母团聚。因为明年就要高考,昌昌的“暑假”只有一个星期,汪海军为此请了三天假,打算陪儿子去书店、图书馆以及各大美术馆、博物馆走走。
“钱是赚不完的,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那么一点点。”汪海军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也曾借春节休假带孩子去北京、苏州、绍兴等地旅游。或许是受到影响,昌昌今年告诉爸爸,明年想考师范类学校,毕业后去当支教老师,帮助有需要的孩子,也能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给家乡的梦
教育好孩子并不是汪海军的最终理想,从书里尝到甜头的他,希望把知识、文明以及更多的思想带回家乡。从杭州到亳州的火车要10多个小时,每次回家,不管有没有座位,他总是把100多斤的书用两层麻袋套起来背回老家。
“只要有一个人受到影响,这么做就值得。”汪海军最开心的场景,是老家的孩子们围着麻袋,争先恐后找自己喜欢的书。如今,他的藏书已达到3000本,大多数是别人送的,少部分是自己买的。
如何让这些书发挥应有的价值?汪海军有个心愿,在老家办个公益图书馆,名字就叫“让梦想升华”。两层楼的设计,一楼放图书,二楼放报刊杂志、音像制品和收集来的字画。最好再放一些农耕器具,让现在的孩子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
“已经有好几个人愿意捐书了,最好书再多一点,重要的是解决地方。”汪海军寻思着,找机会去电视台参加圆梦节目,就算现在行不通,也可以先准备着,将来有了条件,梦想总归要去实现。
后记
我和汪海军第一次谈话,是在西城广场完成的。盛夏的夜晚,空气里弥漫着热气,我提出找个地方请他喝东西,他执意不肯,想必是不愿让我破费。于是我们坐在草坪里的石头上,汗流浃背,天南海北聊了3个小时从《中国梦》到《檀香刑》再到《丑陋的中国人》,一点都不觉得坐在旁边的只是位搬家工人。
第二次谈话,约在了他的出租屋。不足十平米的房间摆了张高低铺的双人床,剩余的空间转身都困难,但我还是看到了不少书不管在哪个位置,随手都能拿到。他的妻子和小儿子昌昌刚好都在,妻子不太说话,善意地笑着,昌昌正在看一本《马克思人学理论》,偶尔问我几个深奥的问题都是我18岁时不会想的东西。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读书到底能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汪海军看了这么多书,还不是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做着辛苦的工作,省吃俭用,供两个孩子读书。
可他又那么容易快乐。别人送他一本书、大儿子考上不是很著名的大学、小儿子说要去山区支教……这些在大多人眼里不值一提的事情,他都那么在乎,甚至骄傲。在他眼里,家人平安健康、儿子成熟懂事,都成了莫大的福气。
告别的时候,我问汪海军,是不是看书能让他忘记打工者的身份,觉得人人都是平等的。他笑了笑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更高贵。”黑暗的夜晚,这句话,让我猛然看到光亮。
本文来源:青年时报
这是汪海军来杭州打工的第9年。44岁的他,是一名普通的搬家工人,租住不到10平米的农民房,每个月3000块钱收入,主要用来供两个儿子读书。可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打工者,每个月要读5-10本书、每个星期要去三次图书馆、几乎每天去一次书店。
“读书能让一个人灵魂高贵。”汪海军有个心愿,将来回老家建个公益图书馆,让父老乡亲也能分享读书的喜悦和能量。
给自己的书
对搬家工汪海军来说,他上班之外的行动轨迹是由一个“不规则三角形”构成的:以骆家庄的住处为中心,往南走是西城广场,里面有一家新华书店;往北走是求是小学,对面小路上有一家枫林晚书店;东南方向是古墩路文二西路口,杭州图书馆西湖区分馆位于此地。读书、看报、听讲座,汪海军的生活就围绕这三个点进行。
发现这块“风水宝地”是在9年前。那一年,35岁的他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从老家安徽亳州来到杭州打工。走出城站火车站,第一站是去大关的人才市场,之后就跟着招工单位到了城西。
“农村人没文化,就是有力气。”聘用他的搬家公司,包吃包住,每个月工资1000多块钱这比在老家种地一年挣得还多,就这样,他在杭州安顿下来。
熟悉这个城市,是从走路开始的,休息的时候,他喜欢带着地图在附近逛逛,位于西城广场的新华书店,就在无意中被发现。
“那么多书,那么多人,真热闹!”汪海军不是没进过书店。因为父亲早逝,读完初中他便开始帮家里种地,偶尔也会去野外采点药材拿到县城去卖。县城离家四五十里地,还有方圆百里唯一的新华书店,拿着卖药材的钱买一本书,这是让少年的他最快乐不过的事。
西城广场的书店在杭州不算大,却还是让他有些惊讶:面积是县城书店的两倍,书的种类多、时间也新,还有人拿着书坐在地上,自然得像在家里。“不花钱也能看书?”汪海军一下就爱上了这个地方,打定主意要经常来。
没想到,后面还有惊喜在等着他。几个月后,汪海军发现新华书店附近还有图书馆,北边还有一个民营书店,专卖一些给大学教授看的书。于是,他给自己规划了时间:下班吃好饭先去图书馆,晚上8点15分闭馆再去新华书店,等书店9点45分关门再回家。如果是休息天,就去枫林晚转转,看看不同类型的书,运气好的话,还能赶上一场公益讲座。
给城市的记录
因为爱看书,汪海军对这个城市的观察方式,也和其他打工者不太一样。他有一个本子,随身带着,时不时就写一些见闻感受:
5月4日,浅水湾客户竟有80多箱书,要搬到6楼,想想就可怕,但我内心还是喜欢的,我想,此人到底是干啥的呢?
6月10日,图书馆是一座神奇的陈列大厅,在这个大厅里,人类的精灵都像着了魔一样,等待我们用咒语把它们从睡梦中解脱出来。(摘自《去图书馆约会》)
7月5日,杭师大搬迁,遇到好多好老师。黄岳杰教授和洪治纲院长送我几本书,有《文学回忆录》和《在美的王国轻轻呼吸》……
“你看这些书,大部分是别人送的。”汪海军的住处,不足10平米,凡是有点空余的地方都摆满了书。送书的人,都是搬家时接触的客户,其中不乏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和社会名人。杭州人爱看书这是汪海军总结出的经验,每次搬家,几十箱上百箱的书都见过,这也让他看到了农村难以企及的地方。
在这些爱书的陌生人中,汪海军还体会到城市温暖的一面。因为常去书店,他和一位老先生混了个面熟,后来知道对方是省书法家协会的成员,就拜托他给村里的养老院写一幅字。老先生很爽快,一口气写了“松鹤苑”和“上善若水”两幅字送给他。
读书也让汪海军有一种难得的乐观向上。
比如大热天搬家要上六楼,别人都喊累,他却想幸亏不是七楼;再比如真要上七楼,他又会想,这家人不错,高一点也无妨;前几天他遇到一个客户,因为前期沟通不畅延误了时间,对方拒绝支付费用。“双方都有责任,迟到总比不到好”汪海军耐着性子沟通,最后顺利拿到了钱。
“书看得多,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不一样了。”汪海军认为,自己的很多想法,都是从书里体会来的。
给儿子的信
作为一个“书痴”,汪海军看的书很杂,历史、政治、名人传记都有涉及。不过,他最爱的还是教育类他想做一个好父亲,学学人家怎么教育孩子。
汪海军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明明在青岛读大二,小儿子昌昌在老家上高二。外出打工这些年,他与孩子一年最多见两次,平时除了打电话发短信,还有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写信。
“过去有《傅雷家书》《左宗棠家书》《曾国藩家书》,现在有一本叫《我的事业是父亲》”。觉得写信更有影响力,汪海军带着纸笔走进邮局。最早的时候,他给两个儿子各写一封,大儿子考上大学后,就主要给小儿子写,每个月都有1-2封。
信里说些什么呢?汪海军说,主要是一些生活感悟和书里看来的道理。他并不要求儿子成绩出众,成名成家,他也不需要儿子回信老家邮局太远,寄信很不方便。他只希望,薄薄的信笺能给孩子打开另一扇窗户,让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做一个善良的人。
收获是不经意到来的。两年前,明明考上大学,从杭州去青岛那天,汪海军赶着上班,送儿子去车站的工夫都没有。晚上回来,出租屋小小的桌子上压了一张纸,那是明明给父亲写的第一封信,A4的白纸,正反两面都写了字。
“他说会照顾好自己,让我们不用担心,还说我这么辛苦,他都看在眼里。”儿子能说出这样的话,作为父亲的汪海军,怎能不感到幸福?
今年夏天,小儿子昌昌又来到杭州和父母团聚。因为明年就要高考,昌昌的“暑假”只有一个星期,汪海军为此请了三天假,打算陪儿子去书店、图书馆以及各大美术馆、博物馆走走。
“钱是赚不完的,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那么一点点。”汪海军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也曾借春节休假带孩子去北京、苏州、绍兴等地旅游。或许是受到影响,昌昌今年告诉爸爸,明年想考师范类学校,毕业后去当支教老师,帮助有需要的孩子,也能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给家乡的梦
教育好孩子并不是汪海军的最终理想,从书里尝到甜头的他,希望把知识、文明以及更多的思想带回家乡。从杭州到亳州的火车要10多个小时,每次回家,不管有没有座位,他总是把100多斤的书用两层麻袋套起来背回老家。
“只要有一个人受到影响,这么做就值得。”汪海军最开心的场景,是老家的孩子们围着麻袋,争先恐后找自己喜欢的书。如今,他的藏书已达到3000本,大多数是别人送的,少部分是自己买的。
如何让这些书发挥应有的价值?汪海军有个心愿,在老家办个公益图书馆,名字就叫“让梦想升华”。两层楼的设计,一楼放图书,二楼放报刊杂志、音像制品和收集来的字画。最好再放一些农耕器具,让现在的孩子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
“已经有好几个人愿意捐书了,最好书再多一点,重要的是解决地方。”汪海军寻思着,找机会去电视台参加圆梦节目,就算现在行不通,也可以先准备着,将来有了条件,梦想总归要去实现。
后记
我和汪海军第一次谈话,是在西城广场完成的。盛夏的夜晚,空气里弥漫着热气,我提出找个地方请他喝东西,他执意不肯,想必是不愿让我破费。于是我们坐在草坪里的石头上,汗流浃背,天南海北聊了3个小时从《中国梦》到《檀香刑》再到《丑陋的中国人》,一点都不觉得坐在旁边的只是位搬家工人。
第二次谈话,约在了他的出租屋。不足十平米的房间摆了张高低铺的双人床,剩余的空间转身都困难,但我还是看到了不少书不管在哪个位置,随手都能拿到。他的妻子和小儿子昌昌刚好都在,妻子不太说话,善意地笑着,昌昌正在看一本《马克思人学理论》,偶尔问我几个深奥的问题都是我18岁时不会想的东西。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读书到底能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汪海军看了这么多书,还不是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做着辛苦的工作,省吃俭用,供两个孩子读书。
可他又那么容易快乐。别人送他一本书、大儿子考上不是很著名的大学、小儿子说要去山区支教……这些在大多人眼里不值一提的事情,他都那么在乎,甚至骄傲。在他眼里,家人平安健康、儿子成熟懂事,都成了莫大的福气。
告别的时候,我问汪海军,是不是看书能让他忘记打工者的身份,觉得人人都是平等的。他笑了笑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更高贵。”黑暗的夜晚,这句话,让我猛然看到光亮。
本文来源:青年时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