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 切换 ]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搬家新闻 > 上海搬家新闻 > 上海便民公告 >正文

传上海自然博物馆将搬家

学车热线:400 021 2088
来源
好教练新闻网
阅读
3402

咨询

行将搬迁的上海自然博物馆突然之间火了。没有新展览,屋顶的石灰已在南方湿润的空气中加速剥落,日光灯闪烁显示其寿命将终……然而,如此“老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刚刚度过了近年人气最旺的一个五一小长假,三天观众超过5000人次。这家中国规模最大的自然博物馆,意想不到地以自己的“陈旧感”,卷入到一场怀旧风潮之中。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意外人潮:几千人都奔来怀旧

  人们蜂拥而至延安东路260号上海自然博物馆,源自十几天前传来的一则消息:位于自博一楼中央展区的“黄河古象”已撤离展区,进入修复状态。

  体长8米,身高4米的“黄河古象”和另一个庞然大物——身长22米,肩高3.5米的“合川马门溪龙”,并称自博的两大“镇馆之宝”。早在遥远的1970年代,它们就立在那里,几十年岿然不动,成为自博的象征。所以此次“黄河古象”的撤离被上海市民认为事关重大,他们据此认定上海自然博物馆迁址已为期不远。

  昨天下午2点,来自浦东的郑先生擦着汗、夹在人群中挤入上海自然博物馆。他第一个就去找“黄河古象”,看到展位果不其然已经易主,被一个铲齿象电动模型取代。他微微叹了口气,然后奔向一旁的“合川马门溪龙”,还好这只恐龙还在,他拿起照相机一顿狂拍。

  “我还以为连恐龙也见不到了呢!”郑先生对本报记者说,“20多年前,我上小学两年级时,这只恐龙就在那里。前几天听说自博要搬迁,才猛地想起那时的场景,赶来怀旧。”

  宗小姐则对古尸馆里的明代古尸看了又看。她告诉本报记者,除了古象和恐龙,自博展品在很多70后和80后心中其实还有一样“神器”,就是两具明代干尸。“我们小时候都是透过手指缝去看古尸的。现在却看着有点亲切了。”她说。

  上海自然博物馆共3个楼层,分动物学部、植物学部、地质古生物学部、人类学部等若干展室。记者在现场看到,几乎每个展室都人头攒动,绝大多数是郑先生和宗小姐那样来寻找童年记忆的青年人。

  自博现场负责人严先生也有点想不明白,冷清已久的自博怎么就突然火了呢?他告诉本报记者,4月30日自博观众是2072人次,昨天也达到了一千七八百。在这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就像一个被遗忘很久的地方,突然被人想起来了。”

  市民心声:这里几十年都没变

  市民虽为怀旧而来,但当他们踏入上海自然博物馆,还是被这里几十年不变的“陈旧感”所震撼了。40岁出头的龚女士就惊奇地发现展厅大门上的“推”和“拉”两个字竟还在。她小时候参观自博时就看到过那两个字,说明大门竟然几十年不曾换过。“那时我们的身高与这‘推’和‘拉’持平,老师就教我们识这两个字。”

  80后陈小姐终于在3楼哺乳动物展室里找到了那只“四不像”标本。她告诉记者,20年前,她就是趴在地上给那“四不像”画素描。当时“四不像”也是这样“看”着她,连眼神也一模一样。

  和上海其他现代化博物馆相比,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旧”是极其出名的。不仅大多数展品是几十年岿然不动,就连那三夹板做的展柜,那展厅里的吊扇,那怎么也关不严实的木窗,那些亲切的展品说明文字,也都是几十年的老古董。当然不变的还有票价——成人5元一张,学生2.5元一张,儿童免费——这个标准已经实行很长时间了。

  自博之困:改建计划屡屡受阻

  但其实并非自博不想改变,“不变”实属无奈。博物馆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自博所在的延安东路260号,建于1923年,曾为华商纱布交易所。这桩英国古典风格建筑主入口略向前凸的开间、顶部的山花装饰、两侧的爱奥尼式壁柱等,都是建筑精华所在。1994年大楼被命名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这固然是自博的荣耀,但从此之后,自博的改造和拓展便大大受限——自博也曾有过改建的计划,无奈因是历史保护建筑,馆内每动一块砖头都必须经过层层审批,即便只是加装消防设备,相关手续和施工难度也非常之大。

  与此同时,自博新馆建设计划也多次搁浅。按照自博老馆长宗愉的说法,她曾多次呼吁建立新的自然博物馆而未果。2001年自博并入上海科技馆,曾有过搬入浦东科技城的计划,但最终也未实现。自我改造不成,另寻新馆又不得,自博只能陷入“陈旧”,近几十年自然科学的发展似乎没有在这里留下痕迹。自博最孤寂时,有时几千平方米的展厅,每天只接待几个观众。

  火爆背后:因陈旧而变得珍贵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陈旧不堪的上海自然博物馆竟始料未及地火了。这火爆的背后,还依稀闪烁着“怀旧”、“小资”和“时尚”的影子。

  现场负责人严先生也在思索这个问题。“自博也许就是因为它的陈旧,而被关注的吧。社会变化太快,很多旧东西不复存在,但我们还保留着那些记忆。现在旧的东西很值钱!”

[次页标题=自博未来:新场馆展陈将让人身临其境  导航短标题=]
  自博未来:新场馆展陈将让人身临其境

  这波参观潮虽因“上海自然博物馆行将搬迁”的消息而起,但昨天很多观众还是被告知,他们仍可以领略几个月自博的“陈旧感”。自博相关负责人唐先生告诉本报记者,位于北京路成都路静安雕塑公园内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已基本建成,但设备还需要调试,布展还没有开始,“我可以告诉你,今年或者明年,上海自然博物馆肯定会发生变化。但我们还在等上级的通知。”

  记者在现场探访时注意到,自博这回虽是“因旧得福”,迎来了久违的火爆的五一节,但这并不能遮蔽自博老馆面临的困境。

  观众师先生对本报记者说,他到过世界上很多个自然博物馆,论硬件、展品和陈列方式,上海自然博物馆已经被很多著名博物馆超越。现在的自博,很多程度上只是一个怀旧之地。作为科普重地,其普及自然知识的功能已经大大减弱。从这个角度来说,搬迁已经成为自博的当务之急。

  记者来到自博的新馆。看到这个总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场馆,外形呈独特的“鹦鹉螺”模样。

  唐先生告诉本报记者,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较之老馆,不仅仅是展览面积大幅度增加(新馆常设展区有1.75万平方米,内含10个展区,还包括200个座位的3D和4D兼容的影院),更是陈列思路的变化——过去老馆展品都是分门别类,按门、纲、目、科、属、种排列展示,属于“教科书风格”。

  而新馆陈列方式将采取“主题制”,比如,为了展现非洲草原动物,狮子和斑马就可能被放置在一起,加入声光效果,从而使各个展区充满叙事情节,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届时,那只牵动人心的“黄河古象”就完全有可能以这样的面貌出现在新馆之中。

  》相关新闻

  几年前,当新馆正式动工,上海自然博物馆就开始向国内外公开征集标本。据介绍,此次征集标本是为了满足展示需求、扩大展品数量、提升藏品质量。目前已征集到及矿物、古生物、现生生物数千件。

  其中不乏珍贵标本。比如世界轮椅基金会主席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了紫羚羊等数十件动物标本。云南省政府捐赠了两条距今约1.8亿年的禄丰恐龙化石。张景华女士捐赠了距今约5亿年、被称为“稀世珍宝”的1米多长的中华震旦角石标本;东方地质科普馆吕焕皋先生捐赠了个人珍藏10多年的矿石标本和马家窑文化人类头骨标本。

  》关于自博的“冷思考”

  这20年,孩子们都到哪里学自然了?

  记者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调查采访时听到观众说得最多的是,因为这里的某一件展品小时候曾经来看过,此后十几年,甚至20多年都没来看过,这次听说博物馆要搬迁,所以赶来“怀旧”。

  这就不由得让人产生新的疑惑——这些曾经的孩子,现在的青年人,在这20年间都是怎么接受自然科学教育的?试想,如果他们经常到自然博物馆一游,又何来现在的“怀旧”一说呢?“怀旧”本身也就意味着曾经的漫长的疏远。

  所以面对自博今日突然之间的火爆,人们完全可以进行这样的“冷思考”: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作为重要一环的自然博物馆,在孩子的自然科学教育中,其实是缺位的。

  记者在现场调查了几个中青年人和孩子,他们迥异的说法,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观众小谢今年30岁,他大概是12岁的时候由学校组织首次踏入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那时古尸刚刚陈列进来,还有许多新的动物标本,老师就在现场给我们上自然课。那堂课记忆非常深刻。后来我也迷上了制作动物标本,只要有空就和同学去捉蝴蝶。”

  其实即使在小谢读小学的1990年代,上海自然博物馆在那时的孩子心中还是享有崇高地位。但此后随着“陈旧感”逐年增加,自博的影响力也逐年下降。

  观众小关今年10岁,他是由36岁的爸爸老关带着首次踏进自博的。老关小时候到过自博,听说自博面临搬迁,自己来怀旧也兼带让儿子来尝尝鲜。可是小关在展馆内很不耐烦,“这些标本看上去很旧了。我刚刚看到一个反映牛有四个胃的显示器,竟还用小灯泡一闪一闪的,为什么不能用电脑做呢?”

  小关说,他们的自然课老师从来没有提到过上海自然博物馆,更不要说带他们来这里上课。在和记者闲聊时,老关也承认,儿子作为00后的见识远比他自己小时候要多得多。“现在网上什么都有,最先进的科研成果,最炫的自然科学图片,都可以找到。博物馆教科书式的陈列方式确实有点落后了。”

  小谢告诉本报记者,虽然对自博印象深刻,但因为展览不多,他之后就没有去过。而在十几年中,他的自然科学知识大多来自于那门叫“自然”的课程,而且随着岁月的前行,那些有限的知识也大多模糊了。

  小谢与自然科学的“接触史”其实可以代表一大批70后和80后的经历。他们天性热爱自然,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与自然科学只发生过极少的接触。耐人寻味的是,今年1月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传出消息,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依然空缺,这是该奖项自2000年后,13年来第9次出现空缺,也是连续4年空缺。这个残酷现实,多少与中国自然科学教育的缺失有关。

  老关告诉记者,他们这一代人其实已经错过了接受教育的最黄金的时代,有关自然科学的知识,现在最多也只能从网上零星获取,不会再有系统教育了。他所关心的是,他的儿子,正在高科技光芒下长大的一代孩子,如何才能接受到最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良好的自然科学的教育。

  当然,自然博物馆不应该在这个过程中缺位。如前文所述,记者了解到,新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将颠覆过去的展览方式,采取“主题式”的身临其境的展览方式。同时,新馆的布展还将基于“广义自然观”的理解——通过展览,将人类及其创造物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组成,弥合人类与自然的鸿沟,强调人对自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关链接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是1868年法国天主教神父韩德创立的徐家汇博物院(1933年更名震旦博物院)和英国人办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在141年的漫长岁月里,它几度辗转、合并、重建、更新,馆名不断更迭,历经清朝、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整合成上海自然博物馆,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1958年8月迁入延安东路260号。那是一座6层英国古典风格建筑,占地面积2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1960年2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书写了馆名。同年,该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上海自然博物馆拥有各类标本26万件。其中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模式标本100种计184件,如国内首次发现的金头闭壳龟、井冈脊蛇;珍稀的古尸标本有哈密古尸、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首批模型;极为珍稀的外国标本有“活化石”矛尾鱼、楔齿蜥、鸭嘴兽等。

  2001年11月,根据上海市政府总体规划,上海自然博物馆归并入上海科技馆,成为上海科技馆的自博展区,继续对外开放。2009年,静安雕塑公园内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正式开工建设,预示着自博新未来的开启。

  新馆新馆整体形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鹦鹉螺”,这种生物有“活化石”之称,因为它历经千万年演化,外形变化却很小,说明其身体结构、功能的完美。在设计者看来,鹦鹉螺将地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在一起,鹦鹉螺形状的新馆建筑也喻示着自然博物馆永恒的责任。

  新馆总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三层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地下两层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高度18米,地下深度15米。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建设,目前已基本完工,行将进入设备调试和布展阶段。

THE END

我要咨询:
姓名: 手机号码: 点此提交

021-5484 8558

021-3450 4711

好教练网学车工具